1814年,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开出条件,要他将吞并的领土全部吐出来,这让高傲的拿破仑无法接受,但此时法兰西军队总攻也就十万人,而反法同盟却有三十五万人,拿破仑能反败为胜吗?
在随后的战争中,拿破仑展示出了极高的军事才华,几次击败联军,但后来他被迫分兵两路出击,结果给了联军攻入巴黎的机会。
1814年3月31日,巴黎被联军占领了,联军要求拿破仑无条件投降并退位,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,至少没有说要杀掉拿破仑。
事实上,联军也不敢杀掉拿破仑,
毕竟拿破仑受到法兰西人民拥护,如果贸然杀掉拿破仑,那仇恨之火必将点燃法兰西人民,跟联军来个鱼死网破,这对于数次败给法兰西的反法同盟来说,绝对是灾难性的。
当然了,这一切的前提是,那时候法兰西虽然战败,但依然是个强大的国家,没有人敢忽视这一点。
另外,虽然各国不承认拿破仑是皇帝,但拿破仑毕竟是罗马教皇亲封的神罗皇帝,如果把他给杀掉了,是不是意味着皇帝就是可以随便杀的呢?
皇帝的神圣性被侵犯,这是许多欧洲国家皇帝不愿意看到的,所以拿破仑不能死。
尤其是,当时革命思潮风起云涌,各国都有反对君主制的人存在,就比如说反法同盟的领头羊之一的俄国,其皇帝亚历山大一世被欧洲各国称为欧洲神圣同盟的领导者,也叫作神圣王,在对外战争中风光无限,却遭到国内各方势力的反对,地位也不那么牢固。
在这种情况下,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君主,为了维护作为皇帝的权威,也不希望拿破仑被杀掉。
由于在军事上遭受失利拿破仑准备答应联军要求,但他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条件,即让儿子以拿破仑二世的身份继承皇位,联军当然不同意了,拿破仑只得答应无条件投降,并在4月13日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,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就此灭亡。
随后,拿破仑被流放到了厄尔巴岛,这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西边海域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岛屿,面积二百多平方公里,是拿破仑的封地,如果不出意外,他将在此了却余生。
至于拿破仑的家人,则都被奥地利被扣留了,安全当然还是有保障的,只不过他的爱妻奥地利公主玛丽·路易丝背叛了他,因为玛丽·路易丝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拿破仑主义者,当初嫁给拿破仑也是被迫无奈。
拿破仑被流放之后,路易十八回到法国,成为法兰西国王,波旁王朝就此复辟,但奇怪的是,他也主张保护拿破仑的安全,这是为何?
答案其实很简单,他害怕因为杀掉拿破仑而激起新一轮的大革命,要知道他的哥哥路易十五就被送上了断头台,他可不愿意看到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。
由此可见,拿破仑虽然遭受了第一次失败,但他的民众基础异常牢固,各国皇室又心存鬼胎,因此没有人敢轻易杀死他。
那么,拿破仑就甘心失败吗?
当然不甘心了,那时候拿破仑的领地虽然只有一个岛,军队也不对七百卫士,但他时时刻刻关注着欧洲各国的局势,他在等待一个机会。
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蛰伏,拿破仑得知他依然受到军队和人民的支持,于是他在1915年二月带着七百人离开厄尔巴岛,朝巴黎方向前进。
路易十八听说拿破仑要回来,紧张得不得了,连忙派遣大军前去堵截,但让他惊讶的是,军队见到拿破仑之后,竟然直接选择了投降!
后来,路易十八多次派遣军队前去堵截,毫无例外全部投靠了拿破仑。
更神奇的是,之前效忠拿破仑的文武大臣,虽然被路易十八留任,但当他们听说拿破仑要回来了,纷纷抛弃路易十八,前去投奔了拿破仑。
到三月二十日,拿破仑来到了巴黎,此时他身边已经有十四万正规军和二十万志愿军,路易十八见大势已去,便再次撒丫子逃跑了,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复辟成功。
欧洲各国见拿破仑复辟了,又开始紧张起来,十分担心这个战争狂魔再次侵犯他们,与其这样不如先下手为强,于是组建了第七次反法同盟,总计七十万大军进攻法兰西,而拿破仑能拿得出手的军队,只有二十八万四千人。
最终,在滑铁卢战役中,拿破仑遭受了巨大失败,但他此时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,因为人民依然支持他,甚至要求他解散逼他退位的议会,而议会则是由资产阶级控制的。
是的,那时候拿破仑虽然得到人民拥护,但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他,早在第六次反法同盟形成之前,资产阶级已经开始策划推翻拿破仑了,并组建了新政府。
至于说,资产阶级为何要推翻拿破仑,当然是因为经济因素了,因为他们在频繁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,尤其是与欧洲各国的生意没法做下去了,所以他们只能推翻拿破仑了。
当时,除了得到人民的支持外,军队也劝拿破仑发动政变解散议会,建立一个完全专政的政权,但拿破仑以大势已去为由拒绝,并准备发布退位声明。
不过,这一次拿破仑并不打算无条件投降,而是向法兰西新政府提出,要把他安全地护送到美国去定居,不然他就不退位了。
拿破仑之所以有这个要求,
纯粹是为了自身安全着想,这一次他算是彻底意识到,他再也无法击败反法同盟了,他得给自己找个退路。
新政府答应了拿破仑的要求,然后派人跟正在进攻法兰西的联军谈判,说拿破仑都已经打算退位了,联军能否就此撤军呢?还说他们准备送拿破仑去美国隐居,联军能否给予通行方便并加以保护?
对于这件事,英军主帅威灵顿表示反对,理由是关于如何处理拿破仑这个问题,英国政府还没有授权给他,所以他不能擅自做主,他只能将拿破仑当战俘来看。
普鲁士被拿破仑欺负得够呛,元帅布吕歇尔的态度也很坚决,他说要赶紧攻打巴黎,然后处决拿破仑,并将巴黎给一把火烧了!
威灵顿得知布吕歇尔的态度后,表示强烈反对,因为这么做对英国的利益有损伤,万一拿破仑死掉了,那就会生出大乱子,英国不但捞不到好处,可能还会遭到愤怒的法兰西人民的强烈反抗。
因为威灵顿反对,布吕歇尔也不好再坚持,但他并未就此放弃,而是对法兰西新政府提出一个条件,说普鲁士军队可以不进巴黎,但要把拿破仑给交出来。
布吕歇尔的用意是,如果当时拿破仑已经死了,那倒是省心了;但如果拿破仑没死,只要法兰西新政府将他交出来,他也难逃一死,至于说拿破仑死后,哪个国家的利益会受到损害,他就管不着了。
布吕歇尔的意见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,当然与英国持同一立场的国家也有好几个,双方你来我往,相持不下。
后来,威灵顿说了一句话,他说如果杀掉拿破仑,那将会在各自国家的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黑点,后世之人也不会承认他们是拿破仑的征服者,而只是个残暴的杀戮者。
欧洲人特别讲究名声,各国听了威灵顿的话,都觉得有道理,于是反法同盟中大多数国家支持威灵顿,决定不杀掉拿破仑。
得知消息的拿破仑觉得新政府没有话语权,英国人有心保护他,便来到法国海岸向英军投降,但英国人并未许诺送他去美国生活,而是见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岛,一个位于大西洋的火山岛,这也是拿破仑第二次失败之后的最终下场。
事实上,英国人不杀拿破仑,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名声,而是为了利益,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益有两层意思,浅层次的含义是,在当时的情况下,英国可以从法兰西获得各项权益,比如后来英国就获得了在法兰西等占领区驻军的待遇。
深层次的含义是,
英国不杀拿破仑,而是将其流放,其实是为了利用拿破仑牵制法兰西新政府拥护的路易十八。
而这一目的的指导思想,则是英国数百年来在欧洲坚持的战略,那就是
为了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强势地位,不能让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强大起来。
具体到法兰西身上,作为当时除了俄国之外,欧洲大陆上实力仅次于英国的国家,英国必须将其拿捏得死死的。
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英国只有用拿破仑来牵制路易十八,因为拿破仑一旦死掉了,那么路易十八就坐稳了江山,未来再将法兰西复兴了,岂不是英国的心头大患?
所以说,将英国说成是搅屎棍的始祖,也是毫不为过了,美国作为一个基本由英国人建立的国家,后来坚持的也是这个策略,只不过美国更为强大,是在全球范围内搞制衡术罢了,而不仅限于欧洲或者亚洲。
不得不说,将拿破仑流放到圣赫勒拿岛,是英国的一手妙棋,因为这个岛是被英国实际占领的。
这就意味着,英国实际上掌握了拿破仑,将其变成了棋子,未来路易十八如果听话,那拿破仑就继续待在岛上;但路易十八如果不听话,那英国随时可以放他回去,就看路易十八怕不怕了。
因此,拿破仑第二次失败之后,虽然被普鲁士等被法兰西欺负得够呛的几个国家要求处死,但因为英国的庇护而得以活下来,那他最终结局又如何呢?
拿破仑是1815年10月来到圣赫勒拿岛的,当时自愿跟他一起去的人,有贝特朗、蒙托隆和拉斯加斯三位伯爵以及古尔戈将军,可见他当时人气还是不错的。
起初,拿破仑居住在英国商人巴尔科姆家中,后来他搬到龙坞德庄园定居,并开始撰写回忆录,别看他每天优哉游哉,其实受到了英国的严密监视,他根本无法离岛,虽然他也无心离开。
总的来说,拿破仑人生最后几年时光是安详的,但他的死却充满了阴谋,据说他是被毒死的,而且是英国人干的,这是为什么呢?
原来,1820年的时候,法国王储贝利公爵被杀了(路易十八的侄子,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的儿子),英国趁机出手,扶植法兰西极端派掌控政局,维莱尔伯爵组阁后,在英国的操纵下开始搞复辟运动,大力打压自由派,法兰西因此陷入混乱,发展也出现了倒退。
与此同时,英国则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,逐渐将法兰西远远甩在身后,这就意味着拿破仑失去了作为棋子的作用,于是英国果断将其抛弃,留下来反而会留下一些难以预料的隐患。
拿破仑去世的时间是在1821年,死时五十二岁,他虽然去世了,但他的影响力却存在了很久。
1948年,拿破仑的侄子路易·拿破仑·波拿巴依靠家族的影响力,被推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,他在1951年发动政变并取得成功,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,他也自称皇帝,即拿破仑三世,直到法兰西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战败,法国才废黜帝制。
由此可见,拿破仑的影响力实在是深远,法兰西人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,哪怕他去世了二十多年,法兰西人民依然将他的侄子选为总统。
时至今日,法国依然将拿破仑作为本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看待,那些曾被他侵略过的国家也对他表达了尊敬,比如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就曾携王储爱德华七世,到巴黎荣誉军人院拿破仑墓前祭拜,维多尼亚还让爱德华七世给拿皮仑下跪,并说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君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