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月”本是一种纯客观的自然物,走进文学作品中,便成了文人们的特定情感的载体,有其丰富的意象,在唐宋词中亦是如此。
由于词人在创作中处境和情感不同,所以“月”在作品中意象也不同。一、在送别词作中,“月”是凄切、伤感的,多是“斜月”、“残月”象征人间分离。二、在爱情词作中,“月”用来烘托气氛,是美丽朦胧而明朗的。三、在相思词作中,“月”用来表达离愁别恨,既有如霜明月,又有“残月”、“斜月”。四、在怀古、亡国词作中,“月”是凄清、幽冷的,带着斑斑血泪痕。五、在闺情词作中、“月”是女子倾诉衷肠的对象,是闺情寂寞和悲哀的真实再现。“月”这一自然物,在唐宋词人的笔下,是多姿多彩意象丰富的。
诵唐宋诗句,司唐宋词境,一“月”字,一“月”影,总是或远或近,或浓或淡,或清晰或朦胧地陪着你,挥之不去,久绕心头,让人为之动情,为之感叹,为之欢颜,为之落泪。忍不住提笔写下心中所感,录下心中所思,画下“月”的各种影子。
“月”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纯客观的事物,它时有时无,时圆时亏,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,无可厚非。但不知从何时由何人始,把它写进了诗文中,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融入华夏文化,成为文人墨客特定情感的载体,使“月”这个无情物饱含了人间的各种情感。由于作者在创作时心情、经历、环境的不同,从而导致他们作品中“月”这一意象不同的思想内蕴。他们或望月怀乡,或借月抒情,或由月怀人,把他们无穷的情感、难言的苦衷、不尽的思念,通过“月”这一特定情感载体在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来。
“月”本无情,人却有意,月亮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现象,在词中折射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。“多情自古伤离别”,离别时的那种不忍,那份失落,那股惆怅,怎能用语言来表达?面对即将别离的亲朋,只能是柳咏在《雨霖铃》中所写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。而此时此刻,月亮也蒙上了一层凄切、伤感的色调。
在这类送别词中的词句,共同特点是“月”的意象是“残月”、“新月”,而不是“满月”、“圆月”。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: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理解,古代分别远行,多在黎明之前或半夜时分,此时天上的月便是“残月”、“新月”。由此看来,个人这样描写是符合客观存在的,是真实而可信的。二是从词语含义上分析,“残月”、“新月”都不是团圆、圆满的象征,所以天上挂一“新月”,点缀一“残月”正象征了人间的分离,符合离别人的心境。“月”在这里便也有了一种离愁别绪,寄寓了作者一种不可名状的思绪。(邯郸市丛台区丛台小学李利涛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