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前曾写过一篇《“无棣”地名诠解》,记述“无棣”之名,始见于《春秋左氏传•僖公四年》,即公元前656年,齐伐楚管仲言于楚使曰:“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:‘五侯九伯,女实征之,以夹辅周室。’赐我先君履:东至于海,西至于河,南至于穆陵,北至于无棣。尔贡包茅不入,王祭不共,无以缩酒,寡人是征;昭王南征而不复,寡人是问。”
在文中,虽指出管仲“四至”之说,源于周初,“无棣”之名应早于僖公四年,但平时还多是说无棣已有2600多年历史。
近日,偶见《齐鲁历史文化大事编》一书。该书为郭墨兰、李梅训编著,于2004年10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,是《齐鲁历史文化丛书》第10辑之一。《齐鲁历史文化丛书》主编为王志民,编委会主任为王修智,编委会顾问有苗枫林、安作璋、徐北文等名人。
《齐鲁历史文化大事编》自“西周”按纪年先后记述事件。书中记述:
西周(约公元前1057年至前770年)……
公元前1056年(周武王五年,齐太公元年,或云前1052年为太公元年),……封姜太公姜尚(又称吕尚)于营丘,曰齐。姜尚就封,为齐一世君主。
太公就国,莱夷来伐,与之争营丘。营丘边莱,莱为山东东部东夷大国。
太公就国,辟草莱而居;治齐,简礼从俗,平易近民;因地制宜,通工商之业,便鱼盐之利,农工商业并举,而人民多归齐。
……
公元前1054年(周成王元年,齐太公三年),……周公率王师东征,一举践灭参与叛乱的徐、奄、蒲姑等山东50余国,二年(或云三年)平定叛乱。在周公东征的同时,周成王使召康公命太公曰:“东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无棣,五侯九伯,实得征之。”由此得专征伐,齐为东方大国。
……
春秋时代(约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)……
公元前656年(周惠王二十一年,齐桓公三十年,鲁僖公四年),春王正月,齐桓公以齐、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八国之师伐蔡,蔡溃,遂伐楚。诸侯师次于陉,楚成王命大夫屈完往诸侯谈判,盟于召陵。
另,汉司马迁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载:
师尚父谋居多。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,封师尚父于齐营丘。东就国,道宿行迟。……莱侯来伐,与之争营丘。……及周成王少时,管蔡作乱,淮夷畔周,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:“东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无棣,五侯九伯,实得征之。”齐由此得征伐,为大国。都营丘。
……
三十年春,齐桓公率诸侯伐蔡,蔡溃。遂伐楚。楚成王兴师问曰:“何故涉吾地?”管仲对曰:“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:‘五侯九伯,若实征之,以夹辅周室。’赐我先君履,东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无棣。楚贡包茅不入,王祭不具,是以来责。昭王南征不复,是以来问。”
从《齐鲁历史文化大事编》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记述中,可看出,周成王使召康公命太公曰:“东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无棣,五侯九伯,实得征之”之事,发生在周成王初期。鲁僖公四年时,齐国伐楚,面对楚使的责问,齐相管仲只是引用了召康公之言。自周成王初期算起,“无棣”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,是中国沿海地区命名最早、至今存续沿用最久的地名,其还可向上追溯,只是现在还未发现文字记载罢了。
无棣,一山一城,一寺一塔,及大量晚商时期的盐业遗址,俱留下了文明的印记。无棣,不仅是黄河流域的千年地标,更以三千年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承,在齐鲁、燕赵大地上书写着跨越时空的辉煌篇章。其历史之厚重、文明之璀璨,堪称“鲁北文化活化石”。
何以无棣?正如清武定府衙前牌坊额曰:“渤海首邑、无棣雄封”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